富士電視台週四劇場,多半都是談論愛情的潛移默化和創新題材的時段,接近黃金周末的前一天可以讓日本劇迷收看,其實這時段也很老了,播出及製作過許多日劇,我舉2部日劇,《等你說愛我》和《現代灰姑娘》,共通點是感情關係,這一部也不例外,事實上,男女之間到底是友誼長存?還是只能談愛情關係,沒有任何做朋友的空間嗎?我們以為每個人雙方在相處上和想法上如出一轍,但是自己有主動觀察對方的不一樣嗎?話語可以美麗,但也可以殘忍即使你用保護色來面對社會,面對同儕,還是會冷不防的掀開來,社會依然會把具有與眾不同的人照亮你,雖然帶有視探,卻看到那個人最不堪的一面,四位主演都是具備這態樣,才使得我們注意身邊與眾不同的人,編劇(生方美久),導演群(高野舞、谷村正樹、喬恩維赫)打造社會日劇自嘆不如的經典作品,多部未華子 松下洸平 今田美櫻 神尾楓珠 4人主演的《至愛之花》,那~就來說一下觀後感吧!!!

2023年秋季#日劇話題作 《至愛之花》觀後感

 

(以下觀後感微劇透,還沒看或沒看完這齣的人,就等全集收看完畢再來滑動以下的段落)

 

螢幕擷取畫面 2024-01-21 102231.png

螢幕擷取畫面 2024-01-21 102146.png

螢幕擷取畫面 2024-01-21 101912.png

你身處的周遭環境裡,有和你的思考、理解及感情觀不一樣的人這是我對這齣戲的註解,劇名標題是「最喜歡的花(いちばんすきな花)」,台灣把這齣譯名為「至愛之花」,就是每個人自己所深愛的花的意思,兩者意思差不多一樣,只是直譯上和取劇名的思維不太一樣,在第一集剛開播完之後,劇迷就在輿論板討論這齣時,大部分的人異口同聲的說: 「第一集四位主演的見面和聊天好尷尬;雖然整集內容大推,但有些段落有點刻意;她是不是在模仿坂元(名編劇),卻沒有像到他用平易近人的方式鋪陳段落呢?」,我拿這幾句話來說,不是想要吵架,或是想要反駁什麼,這些種種缺點的言論,也和這齣戲所要說的部份有點關聯,雖然帶有點沉悶,卻也是最現實的東西,那就是「話語」,如果要向其他人表達事情,或者內心想法,話語是很重要的工具,但也有一體三面,好、壞、也很中間,大部分的人都跟隨社會所建構的觀念走,像是男生要做什麼,女生要做什麼,朋友只和自己頻率一樣的就彼此做朋友,但和自己頻率不一樣的就受盡冷落,筆者曾經也有遭遇過交朋友頻率不一的情況,所以當我一看到這齣戲的大鋼和播出時就特別有感,也有所共鳴,就好像終於有人了解筆者曾經的處境一樣,予以慰藉,儘管前導預告上是問男女之間純友誼的問題,不過我的感覺是超越了這個問題,轉而探討主演們的情況,思考之後再做解答,四位主演的特質都不一樣,但他們的共通點,就是多數人沒有這麼想要主動了解和交往的人們,行惠(佑久江)是沒有人和她兩人一組,椿是即使有人願意一組也沒有人想要理他,夜夜是沒有人一對一願意傾吐她的想法,紅葉是沒有人一對一主動和他真誠交際往來的對象,這時,一盆花的出現,故事就此展開...

螢幕擷取畫面 2024-01-21 102016.png

整齣11集筆者全部看完,如果要說細節,可能就會大量劇透,我不做這種事情,第一集的表現,筆者是覺得不好也不壞,因為這齣所要說的內容不好下開頭,越深邃的題目就越是不容易快速消化,文學作品也是一樣的,所以開門見山就是一個解方,這部分編劇就用得非常好,雖在第一集四人見面的段落,有些劇迷會覺得尷尬那是正常的,因為在他們互不認識之下,話語的交集是很生澀的,就像你遇到不認識的人和你攀談的感覺一樣,若要說刻意的話,我覺得紅葉那一部份再更自然一點會更好,因為我看得出來是很刻意要把這4人在椿家外面碰面,不過編劇資歷尚淺,有發現到的話,往後新作品再修正類似的橋段是可以的,而除了4人見面的段落之外,編劇也安排4集個別敘述4人的人生經歷和特質之外,更留有空間讓故事往前推進,之後的集數就是描述4人巧妙互相認識的關鍵人物美鳥,以及最後4人離開椿宅,用空閒的時間在不同的場域碰面聊天,甚至最終回的最後也有驚喜,整齣從前面到後面,故事線的開端和收尾幾乎是零缺點,前面的生澀到後面的精彩,完整展現編劇想給世人對話語的深入見解,即便性質是描繪感情關係,跟愛情看似沒有沾上邊,但沒有「情」和「話語」的連結,要如何繼續對複雜的人際往來更有著墨呢?

在這齣戲裡,4位主演的名字、杯子的顏色都有巧思,代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,甚至是運用在當季的「現象」,椿在日文字是指山茶花,春天的意思,夜夜的姓氏深雪,冬天的意思,潮行惠的「」字,代表夏天海邊的浪花,夏天的意思,紅葉的名字,在日文而言就是楓葉,秋天的意思,四季的特性也融入在4人的性格裡面,美鳥的部分則是集於4人的冷暖性格,像走了一回最現實的人生一樣,而且編劇在裡頭關注4人不善交際往來的情況之外,也用找錯遊戲來借喻價值判斷一體兩面的現實,更是帶出性別傾向,衍生出家庭和大眾擅自以偏概全他人所帶來的壓力及痛苦,和刻意拉進和拉遠他人距離,卻造成自己越來越孤獨,甚至也提及話語所引發眉角導致他人誤解,及隨意搭訕和打架的問題,最後也帶出話語的主觀層面,以及面對人群議論缺點,選擇不靠近人群做自己的無奈和酸處,還有多數派是不是絕對的探討,第一段的輿論板文字何嘗不是主觀的話語問題呢? 或許這齣真的太挑觀眾,光是整齣的主題定調就不太吸引多數觀眾收看,但讓觀眾獲得反思和觀察,也是所有日劇裡面,討論社會現象之外,同時深度討論心理層面,話語不如冷冰冰的文字,背後帶來的效應太多太多,一言難盡,只要願意去理解就夠了,不管是特質不同的人,還是想法特別的人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「花」姿意綻放,即使孤單,還是可以為自己開出奇特的花朵,讓沒有芥蒂的人們欣賞,如何評價就看自己的感受得出結果,希望這篇觀後感會對你有所感悟

2023年秋季#日劇話題作 《至愛之花》觀後感

arrow
arrow

    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